打坐入静口诀,打坐入定有什么口诀

打坐入静口诀,打坐入定有什么口诀

图:云谷禅师与袁黄在栖霞山天开岩静坐三天三夜雕像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修证篇(一)

静坐的时候,双跏趺坐、半跏趺坐都可以,怎么坐都无妨。但身体要平直,放松躯干和四肢,令全身的骨骼关节松弛舒展,身体不要有什么扭曲不适之处,也不可弯曲或者倚靠它物。入座之前,需宽衣解带,不可令衣物对身体造成束缚。如果觉得坐姿有哪里不对劲儿,就要及时调整。总之,务必使身体舒坦适意。

开始入座的时候,由于身体刚刚由动入静,内在气息不一定立刻就能安定下来。此时可以先将舌头在口腔中上下举放,如此活动四五次,口中微微吐气,鼻子微微吸气,这样操作,少则一遍,多则三至五遍,以气息安宁与否为准。然后舌抵上颚,唇齿闭合。

接着双眼平视前方,再徐徐合上,不要迅速地闭眼,双目中保持着朦朦胧胧的光线。

然后调整呼吸,不可粗重也不可短促,气息需细腻柔和,绵绵若存

天台宗《禅门口诀》中说:调息时要观肚脐。因为身体的呼吸出入都根源于肚脐。如果心有杂念,就要将心收摄回来,专心观照脐间。如此观照,绵绵密密,努力精进。之后静中的各种奇特光景都需要一一了解勘破,才可以循序渐进一步步地修持。

最初有两种住心之相1.平时的心一直沾粘在各种境界上,妄念迁流,不曾有片刻止息,亦如跳动的火苗,熠熠闪烁不定。现在因为之前入座的修习,心渐渐清空专注下来,不再去攀援那些名利、是非、疏亲等人间琐事,这是粗心住。2.虽然心不再有攀缘外物的念头了,但它仍然在刹那不停细微的活动着,随着心越来越统一和细腻,身心内外好像不复存在了,这是细心住

住心之相后的两种定法:当此细心住之时,必然生发持身法。持身法一旦产生,身与心都自然正直,打坐时便不会有疲倦之感,就好像有什么东西持有着身体一样,自己无需费力维持,但觉浑身轻松,觉心自然明朗清净,这种感受与定法相应。有了这种定法执持身体,可令身体自然安住,定境由浅入深,一座之中,心很可能不会有任何分散之意,这就是欲界定。然后身心双泯,呈现豁然空旷之感,这副属于欲界的躯壳瞬间仿若消失,在座上感觉不到自己肉身的存在,床铺等周围的物件如同虚空,这就是未到地定。此定将入禅而未入禅,故称作未到地,由此能生发色界初禅

在未到地的境界中,可证得十六触成就,这十六触的现象就是初禅生发时的验相。什么叫做十六触?一动、二痒、三凉、四暖、五轻、六重、七涩、八滑;然后又有八触:一掉、二猗、三冷、四热、五浮、六沉、七坚、八软。这前后两个八触虽然相似,但仔细分辨也有微妙的差异,合在一起共为十六触。

十六触由四大而生发。十六触中属于地大的是沉、重、坚、涩;属于水大的是凉、冷、软、滑;属于火大的是暖、热、猗、痒;属于风大的是动、掉、轻、浮。

学者在未到地中定境逐渐加深,身心都空虚寂静,不见身内身外之别,这样的状态也许能持续一到七天,也许是一个月甚至长达一年。只要这种定心不失坏,守持住并继续增长,此时十六触中的动触就会发生,会忽然感到身心凝然统一,不知为何物,缓缓运化。当此之时,会觉得身体如浮云般如幻影般从空寂中慢慢浮现出来。可能是上半身开始动,可能是下半身开始动,也可能是腰部开始动,这个动渐渐扩散遍及全身。上半身动的话境界可能退失,下半身动的话定境可能会进入上地,总之,如能产生动触,皆是功德无量。

和动触同时产生的共有十种善法:一定,二空,三明净,四喜悦,五乐,六善生,七知见明,八无累解脱,九境界现前,十心柔软。这奇妙又殊胜十种善法,与动触一并产生,更添庄严。这样持续一天或十天,一月或一年,长短不定。

经过了动触的阶段,剩余的十六触,也会接踵而至。有些人会把整个十六触都经历一遍,有些人可能只会经历其中的三四种或者七八种,同样全部都有善法功德。就如之前讲到动触的时候所说,此时未到地定已经是比较细微的清净身,与欲界的粗重的色身相违,细与粗相冲突,因此会有这些触受。

初禅时的五种境界:一觉、二观、三喜、四乐、五定心。最初的觉悟心为觉;其后的细心分别为观;欢庆之心为喜;恬澹之心为乐;寂然不散之心为定心。

之前说的十六触中,都具备这五种境界,初禅最后还有第六默然心。五种境界的产生,都是生发初禅时的验相

如同从长眠中醒转,如同流浪汉偶遇宝藏,这便是觉悟的体验。末世的诸位贤者,通常都将觉悟作为最高的追求。然则若想进入二禅的境界,有所觉悟便会成为障碍。学者在初禅第六默然心中,会厌离觉和观的境界,此时初禅已落下乘。如果了知觉观会扰乱定心,就会明白由觉观所引生的喜、乐、定都太过粗大,会对二禅的内在宁静造成障碍。

注:

①“绵绵若存”语出《老子》六章。原文是“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,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”意思是:虚空有不测的变化,其变化永不竭尽,这就是天地创生的母性,是天地的根源。它微妙而不绝,存在而不可见,但作用无穷无尽。 从此段可隐约窥出中国佛学特色之一斑。

②《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》一卷,录于《大正新修大藏經》第46册諸宗部三。明蕅益大师《阅藏知津》亦有录,标注为第四重要的典籍,除此之外并未多述。其内容多以问答的?式指导?观修习及治病之?要。现代有学者疑《禅门口诀》存伪,原因是标题之下并未标有记录门人,内容夹杂,不似智者大师亲传。未考。

③智者大师在《释禅波罗蜜》卷三中说,可以观特定的五处身体部位:头顶、发际、鼻子、肚脐、地轮,用以系缘收心,引发各种禅观禅定。所谓地轮可能指的是脚心部位。观肚脐,因肚脐是气海,也称为中宫,故极重要。并说“系心在脐,能除众病”。

引《禅门口诀》一段供参考:问:何故念脐?答:其息出从脐出,??脐灭,脐是息之出灭所由,为知?常故,所以念脐。?脐是肠胃根源,从源寻路,?然见不净。若见不净,便?贪欲。于念处为?为念处;于六妙门为?处。?识神托?之始,与精?合根在于脐。是以??时,唯脐连持。若?者见脐分明,?然?厌离,免于系也。经?:“随所?处。”系?谛观察,谓息?出根于脐也。

④最初有两种心较为安住的现象。

⑤根据俱舍论,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,物质世界称为色法。色,分能造色和所造色两类,四大种为能造色,其余为所造色。

⑥觉悟有很多层面。不是一觉悟就登地或成佛。

杜文涓译

打坐入静口诀,打坐入定有什么口诀

打坐入静口诀,打坐入定有什么口诀

图:国家图书馆藏民国版《静坐要诀·修证篇》部分(佛学书局,1934年)

原文作者:

袁黄(1533年-1606年),初名表,后改名黄,字庆远,又字坤仪、仪甫,初号学海,后改了凡,后人常以其号“了凡”称之,浙江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。晚年辞官后曾隐居吴江芦墟赵田村,故一作吴江人。明代思想家。

袁黄青少年时聪颖敏悟,卓有异才,曾受教于云谷禅师,对天文、术数、水利、军政、医药等无不研究,补诸生。万历十四年(1586年)中进士,为万历嘉兴府三名家之一。万历十六年(1588年)授河北宝坻(今属天津)知县,任职五年,业绩辉煌。万历二十年(1592年),调任兵部职方主事,适日本侵略朝鲜,蓟辽经略宋应昌上疏请袁黄到军营赞画,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。后突遇日军攻城,袁黄率领部下及3000名朝鲜兵击退之。不久,李如松兵败碧蹄馆,兵部尚书石星主张拨款议和,袁黄上书提出将骄应罢兵。李如松诬袁黄以十大罪状,袁黄遂罢归家居,闭户著书。卒年74岁。

他的《了凡四训》劝人积善改过,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,提倡记功过格,在社会上流传甚广。(摘自:百度百科)

本段原文参见?:

《静坐要诀》(明)袁了凡 (《袁了凡静坐要诀》【明】袁黄, 上海古籍出版社,2020年版)
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923199819  备注:小项目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odoho.com/825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