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买水啵!买水啵……”,清晨,天刚蒙蒙亮,粗凿纹麻石街道上就传来吱吱呀呀的水车声,卖水人艰难地拖着水车,用他那低沉又沙哑的喉音发出叫卖声。
建国前,长沙城内尚无自来水的设施,全城居民的用水依靠湘江和井泉。那时候,长沙城里有一个以挑河水、井水贩卖为生的职业——水伕。
长沙城里大概有水伕六七百人,多时达数千人。水伕卖水,河水百钱一担,井水则要五百钱。他们往往以肩挑水或用板车载椭圆大木桶拖运,早晚走街串巷叫卖。
那时,挑水可是个热门行业。很多家境贫困的,会选择挑水维持生计。因为挑水的人多,一旦碰到夏季用水高峰或者秋冬水荒,争抢水的现象便时有发生。
水井
旧时的长沙,城内外遍布水井。据民国年间的统计,全城有井4000余处。从某一角度而言,这些井泉就是长沙的生命之源。除了知名度较高的白沙古井、桃花井,还有高升井、菜场坪古井、藩后街古井等。
直到上世纪50年代,长沙城修建自来水厂,此后又不断新建、扩建,自来水逐渐普及,但很多老长沙人仍习惯于使用井水。
大致到八九十年代,井这一特殊的建筑体才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。随着岁月的变迁,很多井已成为地名,如水风井、彭家井等,更多的有名和无名的井则被埋在地下,无声无息地消失了。
自来水厂
早在1914年,民国政府就讨论筹建自来水,但因资金等问题而迟迟没有落到实处。
1951年9月中旬,长沙市第一座自来水厂——河东水厂(即现在的第一制水公司)一期工程基本竣工,同年10月1日正式通水。从此以后,长沙的市民们除了挑河水舀井水外,生产生活中也迎来了现代文明的给水方式。
10月3日开始,在怡长街、宝南街、邵阳坪、书院坪、上碧湘街、局关祠等6处售水站,免费向市民供水3日。
之后,长沙又逐渐兴建了多家自来水厂:1954年兴建河西水厂(又称二水厂),1975年10月开始兴建三水厂,1980年10月动工新建四水厂……2019年9月第七水厂建成通水。
自来水站
虽然有了自来水厂,但当时的自来水还没有修建管道进入百姓家庭,百姓的饮用水都得到自来水站去挑。
我印象里,自来水站有个木栅栏门,有个老人在门口守着,窗台上放着茶杯和一个装钱的小盒子,一个铁丝圈穿着竹子做的水筹。
现在年轻人没有几个认识水筹的。那时候,水站发售一种自来水公司制作的竹制水筹,大约宽两公分,长十公分左右,分别烙有25升、50升、100升等字样,以钱买筹,以筹挑水。竹片的一端有一个小孔,便于穿入铁丝圈好清点好计数。
水站里有七八个离地一米高的铁质自来水笼头,大家可以在里面接水。那时候的自来水价相当便宜,工业用水才两毛钱一吨,生活用水一毛三。一分钱两三担水,小巷里人家都要到水站挑饮用水回家。
每到放学时分,几乎各家孩子都纷纷拿起扁担挑起水桶,呼朋唤友结伴去水站为家里挑水。一时间水站前排起长队,叽叽喳喳说说笑笑十分热闹,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也不为过。
1975年,全市自来水开始全面入户,街头的给水站也开始拆除。1984年7月,随着宝南街等地最后一批给水站的拆除,街头排队买水的场景,成为了长沙人又一个记忆。
从挑井水河水喝,到如今拧开水龙头就有充足的水,这些年的变化不可谓不大。不知道你了不了解制水工艺流程,据悉,一滴水需经过12道制水工艺后才能出厂,总的来说,自来水真得来之不易。
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,长沙城区先后建起9座水厂,比着前些年,自来水的水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长沙天生与水结缘,且不说浏阳河、捞刀河自东面汇入湘江,沩水、靳江及龙王港自西面汇入湘江,就连侯家塘、左家塘、湘湖渔场、下河街……这些自古以来的地名都在佐证着长沙是一个“水窝子”。但曾几何时,喝上干净卫生的水,是几代老长沙人的期盼。
生命离不开水。虽然我们这一代人已远离曾经挑水度日的历史多年,但抚今追昔,总让人感慨良多。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923199819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odoho.com/12202.html